生活美學

2008053111:50
【簡單的說】生活中處處有美,時時有美,美學要和生活緊密結合, 生活之中,不一定要去美術館、畫廊欣賞畫展才是美, 或是去聆聽一場音樂會才是美,有時只要能讓心靜一 靜,沉思一些事物,萬物靜觀皆自得,處處留心皆是美。 認同自己的生命,用心體悟,專注認真的生活,即是 「生活美學」。

 

蔣勳說:美,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很多人誤解了美的意義,以為美只存在於戲劇院、美術館,只存在於馬友友的音樂符號中。其實美存在於日常生活的接觸,當我們開啟每一絲感覺,會發現每一個生命存在的特徵和狀況都不可取代。

美,常常是一種智慧,而非知識。在現實社會中,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分數考高一點,賽跑跑快一點,用分數、數字來衡量競爭的結果。「美,卻是看不見的競爭力。」美,使一個人的生命充滿聽覺、視覺、嗅覺、味覺等各種不同心靈感受的庫存。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,想從心靈庫存提領出美的時候他覺得源源不絕……美其實是一種分享。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種財富,越分享,就擁有越多。每個人完成自我,才是心靈的自由狀態;每一個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完成自己,那就是美,完全不必有相對性。每個人都發現自己存在的特殊性。大自然中,從來不會有一朵花去模仿另一朵花;每一朵花對自己存在的狀態非常有自信。美是獨一無二的,每個人都被賦予美的特質,是無可模仿的。當我們回來做自己,懂的平淡,我們會懂美~

是生命的回憶和記憶。是回來做你自己。打開你的感官,去感受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。

味覺之美~小時候的回憶,是甜味的記憶,是哺乳後依偎在母親懷裡的記憶。青少年,開始感受到不確定性,喜歡吃檸檬,是酸味辣味,就如紅樓夢的"鳳辣子",脾氣烈,正直。早期貧苦的台灣,需要的是重重的鹹味,因為貧苦,一條鹹魚要配很多飯,現在,我們開始要求清淡。經歷戰亂的母親,喜吃鹹、臭、辣的鹹魚豆鼓,那是經歷荒謬記憶的人所需要的。苦味,是每個人最怕,卻也一定會嘗到的味道。最苦的是面對親人的遠離,最後要學習告別我們自己的身體。沒有嘗過苦味的,不會了解平淡的滋味。嚐過各種味道,我們開始回來做自己,開始了解平淡的意義,平淡之後,我們懂得捨棄,懂的放下。

聽覺之美~台北市也有鳥叫聲,你聽到了嗎?潮汐的漲退是有聲音的,我們叫做海潮音,是一種美麗的聲音。還有其他美麗的聲音,像風吹過深深的竹林,像春天黃鶯鳥在樹林裡面的齊鳴...所有大自然的聲音,其實都是有秩序的聲音。我們應該從這樣的聲音裡面找回自我。我看過一篇出生於蘭陽平原作家所撰寫的小說,他說自己的父親是一個老農夫,可以聽到稻子在結穗的聲音。第一次讀到時我很驚訝,心想稻子結穗,怎麼會發出聲音來呢?可是那位老農民,他每天最關心的,就是從插秧以後慢慢長大的稻子,所以他才會聽到稻子生長的聲音。我於是相信:我們聽到的,其實是心裡面夢想的聲音! 

觸覺之美~在法國讀書的時候,有位老師在一個布袋裡面裝了許多的物品,他說可能有海綿、石頭、紙張等等。他要我們將手伸進布袋裡觸摸,確定摸到的是什麼東西而且還要說出這件東西的顏色。 剛開始我委實被嚇到了!想想看,閉起眼睛來摸東西,怎麼會摸得出色彩?不過老師解釋說,如果我摸到了一個東西,很確定那個東西有石頭的質地跟感覺,那我就可以判斷這是個石頭,它可能的顏色會是什麼。摸到一張紙,如果我覺得這張紙可能還沒有寫過字,我就可以說它是白色。 在那一個小時的課堂當中,我將手放在布袋裡 摸著各種東西,從形狀、質感等各種線索在記憶中搜尋,我發現我恢復了我的觸覺。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一個考試,答案是不重要的,重要是那個過程!我們常常在考試的最後去核對答案對與錯,而忽略掉過程之中的對與錯。 

視覺之美~外頭的花開的正燦爛。你看到了嗎?我相信一個孩子站在花的前面,他會懂得許許多多的生命,如古老的基督教《聖經》所說的:「所羅門王最富有的時候,所有的財富加起來,其實不如野地裡的一朵百合花。」 觀察一朵花的綻放,對生命的誕生寄予祝福;花開時刻,他懂得珍惜,花落凋謝,他領悟這是生命的必然。豁達的心態在生命裡產生了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