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存貨,是一種罪惡!」

2008083111:30
【經濟日報╱徐谷楨】 「存貨,是一種罪惡!」德昌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林建邦冒出這句話時,乍聽之下有點無厘頭,但細分析後,也是很有道理。因為現在最會做生意的人,往往是最沒有存貨的人。因為存貨代表著資金的積壓;零存貨才是上策。

說到零存貨,很多人會聯想到流傳已久的「豐田式管理」,也就是「及時」(JUST IN TIME,JIT)的管理觀念。以車廠來說,就是「即時生產」的作業方式,讓必要的產品在必要的時間,生產必要的量,以減少「不必要」的損失。

林建邦說:「有訂單進來,再生產製造。」這個原則落實在零售通路業,就是「以需求帶動存貨」,消費者需要什麼貨,店家才進什麼貨;或是這個月有那些商西賣得最好,下個月就多進些貨,而不是什麼貨都進,造成庫存一大堆。

市場瞬息萬變,今天熱賣的發燒貨,明天就可能變成滯銷品,或者因為同業競爭,商品被迫要降價。因此存貨的價值可能在「一夕暴跌」;而不管是滯銷,貨賣不出去,無法兌現,或者是降價求售的情形,都會形成資金上的損失,而虛擬商店最容易做到零存貨。很多人喜歡在網路上做「無本生意」,就是「零存貨」的最好實踐。景氣不好,加上網路殺價情況劇烈,利潤非常低,不少拍賣網站賣家先把商品圖片上傳到網路,標明「無現貨,下標後必須等待幾天才能出貨」,如果有買家下標,等到一定的量之後,再一次向合作的上游廠商拿貨,完全不需要庫存。

販賣手機的通訊行也不能有太多存貨。主因手機流行周期短,不斷有新機上市,每支手機的價值遞減很快,所以手機通訊行有個不成文的習慣,就是只能有一點存貨,但同行之間可以互相調貨支援。

事實上,流行性高的時尚產品都適用這個法則。存貨,就是一種罪惡,因為把資金都壓在存貨,能不能回收,都還會有風險。 

【2008/05/03 經濟日報】


音樂來源: 多情玫瑰